《低空经济促进条例》发布在即,深圳低空经济开启“高飞”模式

《低空经济促进条例》发布在即,深圳低空经济开启“高飞”模式

 

 

 

近日,《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(草案)》首次提请审议,在健全低空融合管理机制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、拓展产业应用领域等方面作出多项制度创新。自此,无人机空域使用管控“无法可依”、低空空域资源利用不足等基础性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。

 

无独有偶,就在一个月之前,宝安区正式印发《深圳市宝安区关于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若干措施》,明确提出11条具体措施以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。其中不乏诸如“支持开设eVTOL载人应用场景航线(空中观光游览类、市内交通类、城际交通类)”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举措。

 

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开启“高飞”模式

 

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,以载人、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,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,主要包含低空制造、低空保障、低空飞行及综合服务等重点方向,具有辐射链广、产业链条长、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。

 

深圳是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,承担海陆空全空间无人系统建设、无人机飞行管理改革等多项先行试点任务。目前,低空经济已成为深圳重点打造的未来产业之一。

 

据统计,2022年,深圳无人机产值达750亿元,占全国七成,其中消费级无人机更占据全球70%的市场份额。

 

宝安低空经济产业勇当尖兵,走在全市前列

 

据统计,目前,深圳集聚了2542家无人机及低空经济关联企业,其中宝安就有610家、占了全市1/4,覆盖了航空电子、无人机、卫星以及精密制导技术及装备等领域,产业链配套基础基本完备。

 

目前,宝安区已承接了国家“海陆空全空间无人系统”以及“城市无人机物流配送项目”两项试点任务。未来,宝安还将加快布局涵盖微、轻、小、中、大型低空飞行器和起降点,构建客货兼备、便捷高效的起降设施体系,在配送、巡查、直升机抢救、转运等应用场景积极推广。

 

正如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发布的《低空经济白皮书——深圳方案》所提到的,从“可通达(Accessible)”到“可计算(Computable)”再到“可运营(Operable)”,低空空域不仅是承载低空飞行的物理空间,未来更应成为实现新型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生产要素,实现从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华丽转身。

 

展望未来,低空经济必将催生出一个覆盖低空制造、低空飞行、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等在内的超万亿级产业集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