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低空经济 央企要担起“天车”生产和“天网”建设重任
发展低空经济 央企要担起
“天车”生产和“天网”建设重任
低空经济是具有万亿规模潜力的蓝海市场,涉及低空制造、低空飞行、低空保障、综合服务等众多领域,产业链条长,投入产出比约1:10,就业带动比约1:12。低空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大,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,既包括传统通航业态,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。2023年,我国的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.5亿元,相比2022年增幅达到33.8%。预计到2026年底,我国低空经济将突破1万亿元,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。
国内外发展低空经济各具优势
在国外,美国的低空经济发展较早,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布局,以联邦航空管理局顶层设计、州政府牵头引导、市场主体实际推进为主要形式。在顶层设计方面,包括开放空域、明确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等措施;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美国通用机场数量庞大,有近5000座,而我国仅有400多座;在通用航空器制造方面,美国拥有全球一半的通用航空器,超过21万架。
欧洲通用航空主要包括公务机、休闲飞行和航空作业等;德国注重无人机技术研发,采取措施简化无人机注册和飞行程序以促进市场发展;英国支持低空经济和无人机技术应用,重视在农业监测和物流等领域的应用。
因此,国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为我国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。同时,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低空经济具有多重优势,这些优势既包括基础设施等“硬件”条件,又体现在政策环境、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创新等“软件”层面。
用好“看不见的手”和“看得见的手”共同应对挑战
要努力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。一方面要致力于有序发展。中央层面在大力部署之外,各省也在加速布局低空经济。广东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重庆等省市均陆续出台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或支持政策,至少有24个城市将低空经济写入了当地政府工作报告。如何避免“一哄而上”以及“一哄而散”,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。另一方面是着重规范化发展。要建立完善的低空飞行平台的制造、配件供应和应用服务体系,形成稳定可靠的产品供应链,要建立行业技术标准和合作机制,推动产业链的互通互联,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。
要实现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。其重点在于创新、产业、资金、人才的深度融合。实现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,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加大资金投入,重视人才培养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“四链”深度融合,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度。如果仅仅将科技创新“束之高阁”,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成果,便无法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,无法助力产业的发展。为此,要集中资源,形成合力,实现低空经济持续发展。
应对发展低空经济的挑战,政策方面,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,推动低空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。
一是“看不见的手”和“看得见的手”都要用好,引导和推动低空经济向健康正确的道路上发展。政府既要大力支持低空产业,鼓励企业加入到低空经济产业链中,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,又要提升调控效力,建立监管体系,制定行业标准,避免低空经济出现过度炒作、一哄而上的现象,杜绝同质化、低质量发展。
二是脚踏实地,稳中求进,积极推进低空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。低空经济以通用航空为主体,以无人机为主导,其发展离不开相应配套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发展。全国各地在发展低空经济时,应完善低空智慧新基建,着力基础设施网、空中航路网、通信导航网、空域管理网、低空服务网等“五网”融合的低空智联网建设。
三是因地制宜,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扬长避短,制定差异化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。各地应利用自身优势资源,发展各自的低空特色产业。例如,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低空旅游,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无人机智慧农业;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以发展低空交通,建立立体交通网;长三角、粤港澳等具有制造业集群的地区,可着重发展高质量的通航制造产业。总的来说,低空经济典型场景十分丰富,低空产业的布局也会更加丰富。
技术方面,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学科、多产业、多领域技术的共同进步协同发展。
一是“造天车、修天路、筑天网”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。需要综合考虑飞行器设计、制造工艺、路线规划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网络规划、系统集成与测试等多个方面,以确保低空经济的安全、高效和可持续发展。
二是高新技术应与基础科学协同发展、深度融合。要充分发挥学科发展对低空经济相关基础研究的作用,夯实领域基础、支撑技术发展、探索科技前沿,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。
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突破点
低空飞行技术方面,针对航空器本身,需要解决“眼睛、小脑、大脑、心脏”作用的问题,即自主环境感知、自动控制、自主决策、能源动力等技术。
一是低空航空器需要具备高效的环境感知、定位和避障能力,发挥“眼睛”的作用,知道自己在哪里,知道环境什么样,以规避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干扰风险,例如鸟群、高空建筑等。
二是突破低空自动控制技术,增强“小脑”的能力,低空航空器的运行环境更为复杂、多变,飞行器本身的安全稳定是完成预定任务和保障公众安全的基础,为此需要解决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中抗干扰的稳定控制技术难题。此外,低空航空器相比于传统航空器有着更为频繁的起降流程操作,而起降过程往往是飞行过程最为危险的环节。因此,以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为代表的低空航空器,面临垂直起降技术、自主起降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等方面的挑战。
三是航空器要完成的自动执行任务到自主完成任务的转变,自动到自主一字之差,意味着航空器的“大脑”智慧要更高,要在感知和自动控制的基础上,解决自主决策、路径规划等技术难题,这个方面需要传感器技术的支撑和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支持。
四是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技术,电池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决定了航空器可以携带的总能量,相当于燃油车的载油量,对于续航能力有决定性影响。在目前开发的动力电池体系中,锂离子电池已经接近其能量密度瓶颈,要想进一步提高续航能力,必须研发更先进的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,如固态电池、氢能源等新能源电池。
此外,低空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。主要涉及空气污染、噪声污染等方面。所以目前针对航空器的新能源技术、发动机噪声控制技术、降噪新材料研发等领域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
低空空域管理方面,要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,“修天路、筑天网”,解决“天路”划设分类、“天车”运行监督等问题。要发挥智慧低空新基建的优势,在“五网”融合的基础上,建立新一代的低空经济数字化监管和服务平台,打造“感—传—算—控—管—服”一体的智慧空域管理系统。
一是加强低空智联网建设,促进智慧新基建的网络融合。具体包括通航机场、无人机自动化起降点、航空器运行基地等硬件设施组网,也包括通信、导航、监视、气象、情报等信息联网。
二是完善“天路”划分与管理。一方面,要建立“天路”的分类划设标准和灵活使用机制,提升低空空域的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能力;另一方面,要建设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,以三维空中地图、城市信息模型(CIM)为基础,合理规划低空飞行航路航线。
央企要担起“天车”生产和“天网”建设重任
一是央企要成为技术领导者。央企通常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和研发实力,在低空经济中可以成为技术领导者。央企可以加大投资无人机技术、智能飞行器、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领域,并推动技术创新,引领行业发展方向。
二是央企要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者。央企可以承担起低空智联网建设和运营责任,成为基础设施网、空中航路网、通信导航网、空域管理网、低空服务网“五网”融合的重要推动者。
三是央企要成为规范制定者。在低空经济中,央企可以发挥引领规范制定的作用,促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。国资央企要立足自身优势,积极参与制定无人机管理政策、空中交通管理规定等,推动行业健康发展,保障安全运行。
四是央企要成为服务提供者。央企可以提供低空经济相关的各种服务,如无人机配送、空中巡检、航拍服务等,可以借助自身资源和品牌优势,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,并与其他企业合作,拓展服务范围。
五是央企要成为生态环保引导者。央企可以积极推动低空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,可以投资环保型无人机技术、智能监测系统等,保护生态环境,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。
央企要想更好发挥作用,可以从两方面着手:一是创新驱动上,央企应该持续加大对低空技术创新的投入,积极探索无人机、智能飞行器等领域的新技术、新模式,推动低空经济的创新发展;二是交流合作上,央企可以与其他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合作共赢,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。央企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、开展技术交流与分享等方式,实现资源优势互补,促进人才培养,共同推动行业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