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vtol哪种构型更有优势?

 

低空经济是以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,eVTOL是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,飞行高度在300米以下空域,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。2024年全国两会将“低空经济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,全国20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打造“天空之城”,并牵头成立地方性低空经济国资平台。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。

  按照各家制造商给出的进度计划表,载人版eVTOL适航取证时间大多在2026-2027年前后,这也意味着在此之前,打磨产品、优化性能是各主机厂埋头苦干的重要方向。

  群雄争锋

  按照整机构型的不同,eVTOL可分为多旋翼、复合翼、倾转旋翼三大主流技术路线。多旋翼型eVTOL问世时间最早,通过控制多个旋翼的升力大小实现飞行;复合翼型eVTOL的升力和巡航用的螺旋桨各自独立,分别实现垂直起降和巡航;倾转旋翼型eVTOL的旋翼可以在垂直起降时垂直放置,在巡航时倾斜并像固定翼飞机一样前进。

      就国内制造商而言,多旋翼以亿航智能(NASDAQ: EH)、小鹏汇天为主导;在复合翼背后是峰飞航空、沃兰特、御风未来、览翌航空、亿维特等多家企业;倾转旋翼背后,又有沃飞长空、时的科技、零重力、倍飞智航、华羽先翔等一众主机厂。

  多旋翼航程较短、速度较慢,但研发早、成本低;复合翼电机多、成本高、占地面积大,但研发难度中等;倾转旋翼研发难度大,但经济价值也大。

  2020年前后,很多海外公司开始转向倾转旋翼路线,运营商需要成本更低、速度更快、效率更高的飞机,倾转旋翼技术方案更能满足商业化的需求。

 复合翼和倾转旋翼技术是并存,2021年成立至今,一个赛道刚火会有很多技术路线之争、很多伪概念,客户真实需求会被这些概念所掩盖。考虑到客户对安全、效率、成本的执着,复合翼也许不是一个系统解,但一定是杠杆解和最优解。

  eVTOL厂商多为初创公司,研发投入巨大,在适航取证、大规模商业前难以创造效益,融资是公司发展下去的关键支撑。能多大程度获得资本青睐成为eVTOL技术构型面对的又一次抉择。

多旋翼构型的航程只能达到复合翼、倾转旋翼的10%-20%,适用于低空观光、短距离物流运输等限定场景。而容亿投资更看好既能垂直起降、又能连续飞行200公里以上的eVTOL。

  在复合翼和倾转旋翼二者的选择上,商业客运飞机看重巡航速度、不追求军事上的极限速度,复合翼虽然最大速度比不过倾转旋翼,但其拥有垂直起降和水平推进两套独立的动力系统。平飞时,垂起的一套系统相当于机械降落伞,向前飞的动力系统一旦出故障,飞行器仍能安全降落。这其实是工程化的取舍问题,适当牺牲极限速度等技术指标,换来安全度、可靠度的极大提升。

  未来前景

       随着商业化时间的到来,行业会筛选最终有商业价值的产品。不过,相比“倾转旋翼会走向一家独大”的判断,持“未来多种技术路径会并存”观点的还是占多数。

  每一种技术路径都有各自的优势。以多旋翼举例,多旋翼产品更小巧、有效载荷为一到两个人,能比较快地进入市场商业化运营。未来随着低空交通成熟、电池能力密度提升、减重优化等,多旋翼产品依然有用武之地,能够满足末梢点对点的快捷接驳需求。

 不管是多旋翼、复合翼还是倾转旋翼,看需求是什么、打什么市场。多旋翼天然优势是悬停能力好,可以慢慢停下来看景色。但要解决城际交通问题,需要飞得快飞得远,多旋翼、复合翼都达不到速度要求,只有倾转翼能做到时速350公里。也许10年以后eVTOL技术路径会走向趋同,但现在各家eVTOL厂商还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路径,一切留给市场去选择和检验。

 

来源于界面新闻